讲座回顾 | “AI与情感”专题 | 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主办、神经现实协办的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AI与情感」专题,已于7月17日在腾讯会议、神经现实B站直播间顺利举办。
错过现场的朋友们请别着急,三场直播的全程回顾现已可以随时观看,请即刻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前往神经现实B站主页,观看教授们的精彩讲座和对谈吧!
▽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第一场全程回顾 ▽
报告摘要:所谓人工情绪研究,就是指在人工智能研究所提供的技术环境内,以计算机工程可以实现的方式,去模拟人类情绪的部分运作机制,以便提高整个人工智能产品的工作效率。之所以说人工情绪对于一种完整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研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是因为在人工智能体自身运作资源(包含运作信息)有限的情况下,"情绪"可以为智能体对外部环境的应激反应提供快速通道。然而,主流的认知科学所提供的情绪模型(如OCC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将情绪视为对于智能体所处现状与所求目标之间差值的评估所形成的衍生物,并没有像胡塞尔的现象学所期望的那样,提供对于使得相关目标得以产生的"生活世界"的刻画。同时,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理论对于智能体自身的唯一性的提点,也没有得到人工情绪研究者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欧陆现象学对于情绪的研究成果,远未被当下的人工情绪研究所消化。
▽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第二场全程回顾 ▽
报告摘要:人工智能重点关注的情绪研究课题包括情绪表现、情绪反应和情绪交互。其中,情绪交互又包含着情绪表现和情绪反应。三个课题都存在极大的挑战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三个课题都具有极大的研究难度,与神经科学等邻近学科紧密相关,并对传统人工智能思维形成深层挑战;另一方面,在相关基础研究尚未突破之前,情绪交互的应用可能已对人类社会产生震撼性冲击和深远影响。这一可能前景从一个新的侧面再次发出预警:人工智能研究需要加强自我反思,加快调整,以适应未来人工智能应用高速发展的新现实。
▽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第三场全程回顾 ▽
报告摘要:通用人工智能中的情感研究的主要目标不是让计算机看起来像是懂得或拥有人类情感,而是让它们真的有自己的情感。这里的 “情感” 概念是对人类情感的功能抽象,而非细节模拟。在系统没有足够的知识或时间对各个事物进行细致的针对性处理的情况下,依靠它们的 “感情色彩” 决定应对是一种有效的便捷策略。
▽ 前往神经现实B站主页观看